泰国的传统徒搏技术,特点是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,任意使用拳、腿、膝、肘攻击对手,为一种注重实用的刚猛的竞技型徒手武术。
泰拳(泰语:มวยไทย),是泰国的传统徒搏技术,特点是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,任意使用拳、腿、膝、肘攻击对手,为一种注重实用的刚猛的竞技型徒手武术。泰文单字Muay 来自于梵语的Mavya,而泰拳原文Muay Thai 意为“八肢的科学”或“八肢的艺术”,因为其使用了双拳、双脚、双肘、双膝这八点来进行攻击,与双点的拳击和四点的老鞋(亦即法国式腿击)不同。
起源 | 18世纪中叶的泰国 |
---|---|
特征 | |
是否身体接触 | 全接触 |
是否男女混合 | 否 |
分类 | 武术 |
存在 | |
国家或地区 | 全球 |
奥运 | 否,但国际奥委会承认 |
世界运动会 | 2017 |
泰拳分类
- 第一种为古泰拳(亦称为古典泰拳,英译:Muay Thai Boran,传统实用制敌技法,擂台禁用),细分为南部风(Muay Chaiya、Muay Maa Yang)、东部风格(Muay Korat)、中部风格(Muay Pak Klang、Muay Lopburi、Muay Ayutthaya)、北部风格(Muay Thasao、Muay Lanna)、北部风格清迈分支(Muay Thai Sanga)等等。
- 第二种为擂台泰拳(也称竞技泰拳),有专业拳手(没戴头套,只戴拳套)和业余拳手(有戴头套及拳套)两种。
- 第三种为表演泰拳,有传统礼法及饰物。
- 第四种为健身泰拳,没有制服、传统礼法、招式及饰物,不为格斗只为健身。
- 第五种为平民泰拳,没有制服、传统礼法、招式及饰物,一切从简。
- 第六种为街头泰拳,没有制服、传统礼法及饰物,招式凶狠,战斗为主,源自20多年前的监狱时期,现已失传。
- 第七种为传统泰拳(Muay Thai Maha Monkun 玛哈檬坤古泰拳),是由街头式、擂台式以及三种古泰拳整合而成,有制服,礼法,饰物及古招式。
起源
泰拳在中国的正式传播,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。1998年,在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的积极帮助下,职业泰拳教练首次通过泰国官方途径进入中国教授泰拳,令中国武术界能更方便、深入了解泰拳。
泰国曾经被缅甸入侵,许多泰拳武者凭着泰拳战胜入侵者,并促使泰拳的普及。后来据传法国人侵略中南半岛,在与泰国对战时,亦学得了泰式腿法,即法国腿击术,惟另有一说,法国腿击术是流传自法国马赛港口的水手间。
训练特色
技术分类
- 拳法:正拳、摆拳、勾拳。
- 肘法:顶肘、挑肘、砸肘、挂肘、摆肘、撞肘、绞肘。
- 膝法:撞膝、砸膝、弹膝、侧膝。
- 脚法:前蹬、侧蹬、后蹬、正蹬、前踢、侧踢、后踢、正踢、扫踢、铲踢、回旋踢、后旋踢。
- 步法:进步、退步、闪步、冲刺步、急退步、环绕步、前滑步、后滑步。
泰拳的基本招法被划分为两大类,即母招与子招,各有15项:
- 母招:鱼牙交错、飞鸟掀巢、爪哇投矛、依诺刺剑、举须弥山、老僧掐瓜、孟人撑柱、插木钉、锷鱼摆尾、折象鼻、扭蛇尾、飞鸟还巢、灭油灯、魔王捉猴、折象颈。
- 子招:神象击齿、抹面腿、魔王偷女、罗摩射箭、狮子越涧、鹿回头、山神卷土、蛟龙潜海、神猴献戒、越人撒网、泰也撑柱、天鹅折翅、扎花环、老僧扫院、切瓜。
拜师拳舞
伴奏乐器
护具
历史名人
- 乃克侬东(นายขนมต้ม):被认为是使泰拳获得崇高荣誉,堪称‘泰拳之神’,并使泰拳的声誉跨越了国界的第一人,每年3月17日泰拳节(又称乃克侬东节)也为纪念他,现今泰国有他的塑像视为泰拳祖师。
- 断刀帕雅披猜(พระยาพิชัยดาบหัก):在泰国历史上的阿育陀耶王朝陷落后,他率领人民抵抗敌军,战刀折断后,仍然凭泰拳战斗,被视为运用泰拳战胜敌人的民族英雄。 还有东尼嘉,泰拳演出电影多部